文| 铅笔道 邱晓雅
►导语
年初的北京,大风,零下十几度。
左光和兄弟们正在宽阔的练车场做实验。“我们开了两三辆车,测试驾校智能机器人设备。”
他们冻得一塌糊涂。“冷了就在车里待一下子。”
夏祯也在,他是清华大学常年外聘的主讲老师,也是某驾校集团总裁助理。来之前,左光问夏祯:“你从苏州过来,觉得北京冷吗?”“没紧要,不冷。”
结果,夏被冻得肩周炎严重复发,全体春节都没能下床。“他只在表面待了一个小时,而我们待了一个冬天。”
二人相识于深圳,且对驾培行业有险些相同的理解。左光创立“驾陪君”,受夏的影响颇深。“驾陪君”定位为驾校智能机器人,替代教练,传授教化员学车,末了形成学车报告。“陪伴学员科目二90%的学车韶光。”
“硬件只是一个根本设备,基于它我们要构建一个互联网驾校,和驾校深度互助,从根本上办理驾培行业的痛点。”
“驾陪君”将学车分为四步:首先,视频讲解,节制驾车基本操作;其次,找点练习,仿照教练行为,反复练习;再者,纠错练习,练习过程中,App会提示学员错在哪里,怎么改进;末了,仿照考试。
截至目前,产品已售100套,覆盖郑州、嘉兴、长春、北京等4个城市,每套售价2万元。
注: 左光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机器人教练
柔柔的音乐肆意流淌,暖黄色的灯光虚虚实实,左光与夏祯在深圳一家上岛咖啡里聊得正嗨。“夏老师是清华大学常年外聘的主讲老师,也是某驾校集团总裁助理。”
这是2014年11月,阁下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左光与夏祯已在此聊了整整一天。
左光来深圳参加一场大会。“会议持续三天,第二天时,我认识了夏老师。之后的一天多韶光,我们就再也没进过会场。”
两人相见恨晚,左光把想法通盘托出。“科目一、科目四的题目有准确答案参考。但(科目二、科目三)经由大量的开车练习,学员还是不知对错。现有的互联网技能,能不能实现驾驶行为数据化,将其放在云端呢?如此,学员回到家,还能在被窝里用手机看看本日学习的效果。”
夏祯与左的设想不谋而合。夏以为大略、重复的劳动,一定会被机器人取代。“虽有差别,但实质一样。”
◆ “驾陪君”团队照
此前,左光刚在驾培行业栽完跟头。他的前雇主为华力创通,做过北斗导航芯片、仿照器、终端等的研发。“驾考行业是当时北斗瞄准的最大行业。”
调研后,他创造驾考设备不仅体历年夜、安装未便利,还贵得惊人。“就那么点儿功能,一套竟要十万元,乃至更贵。”
而驾考产品是有市场的。“能不能把这么弘大,这么贵的东西,变成小的、便宜的、安装方便的呢?”左光自然而然地想。
他也自然而然地找人做了。“把一个大的工控机变成一个小的产品,本钱降落、功耗降落、性能提高。”
但结果一套没卖出去。“客户的第一觉得是不错。把你丁宁走后,他就会问技能职员能做不,技能职员一定说可以做。在他的全体业务版图中,你只是卖东西,并没有直接办理客户痛点。”
以前以为的机会均成泡影。“当时,我只是从技能层面临待这个市场,想着把大系统当中的鄙吝械改进一下就可以了,但实在弗成。”反思过后,他想到了驾驶行为数据化。
与夏祯的相识为他注入了灵感。“能不能把驾考设备做成机器人,让它代替教练去教开车?”夏祯问左光。
“可以。”他答,仿佛统统都很大略。
阻力重重的软硬件开拓
然而,仔细思考之后,左光以为自己有些异想天开。“很难,你要针对学员的不同行为做出反馈。”
他只能硬着头皮去干,搭班子、定计策。
但在第一关,左光就撞了墙。“要有懂硬件的人,懂软件的人,懂舆图开拓的人,懂驾驶行业的人。”他三顾茅庐,去廊坊找懂行业的老大哥,又不远千里去山西、郑州找技能职员,但他们都说:“你想做的东西,我实现不了。”
后来,他认识了清华的一位博士后。“他是做智能硬件的,刚好有技能团队。”
但做出来的产品不尽人意。“通讯不稳定,一进车里,旗子暗记就没了。”
花高薪请来的员工像是外包。“很多人没有创业的心态,有一搭没一搭的过来。他们还尿不到一个壶里,相互不信赖。”
项目一拖再拖。一贯拖到去年7月,左光决定重新组建团队,以创业的心态干。同月,他创立“驾陪君”。团队要做的事情有三件:
其一、研发智能硬件盒子,感知车辆所有行为,比如刹车、踩油门、系安全带等;
其二、开拓传授教化App,用舆图的办法显示学员练车轨迹,并通过多媒体传授教化资源,见告用户该当怎么操作;
其三、开拓大数据后台,采集学员学车情形,并形成学车报告。
◆ 传授教化场景
技能路径已有,但难题并未办理。一些关键技能屡试屡败,“大部分韶光旗子暗记都是飘忽不定的,车辆位置根本固定不下来”。
产品需搜集多种通讯手段,Wi-Fi、蓝牙、高精度天线等。“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它们如何互不滋扰?须要多次试验。天太热弗成,太冷弗成,旗子暗记不稳定也弗成。”
更大的问题在于跨界,即理解教练的传授教化行为,并让机器人呈现。“我们都是生手,只能闭门造车,在家里看视频。”
产品形态也多次改换。最初,左光想到的产品形态为广告灯箱。“把东西都塞进灯箱,灯箱随意马虎固定位置,且散热各方面比较好。”但后来灯箱被否,缘故原由是太重、太大、未便利。
此外,将机器人装到车里,须要采集车辆旗子暗记。“传统的做法是用多个传感器,二三十个变量,每个变量一根线,聚拢到一起,传到后备厢,再拉到车顶。”
左光的做法并非如此。“我通过破解OBD,得到主流车型数据,像大众的捷达、桑塔纳等,破解之后通过OBD接口一插,就能把我们想要的东西读出来了。”
去年9月,产品初步成型。
已售100套
左光被轰了出来。
20分钟前,他走近海淀驾校传授教化部长的办公室。“我跟他讲我做了一款驾培机器人,可以代替教练实现标准化传授教化。”
部长严词谢绝:“我们的教练全是附近村落民,作为一个集体企业,我们要办理就业问题,你这个产品是要让我们开人,不可能。”
当时是去年9月,无奈,左光只能托关系找园地。“我们在媒体村落后面找到一块空地,租了好多辆车,偷偷测试。”
今年3月,他找到海驾的张校长。张对此事很认可:“你要什么园地给你什么园地,你要什么车给你什么车,我给你配最好的教练。”
6月,“驾陪君”面世,“能够陪伴学员科目二90%的学车韶光”。一套产品包括一个装有“驾陪君”App的平板电脑与一个智能硬件盒子。
“驾陪君”将学员学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视频讲解,节制驾车基本操作;
第二、找点练习,仿照教练行为,反复练习;
第三、纠错练习,练习过程中,App会提示学员错在哪里,怎么改进;
第四、仿照考试。
产品可实现厘米级定位。“比如,教练只能说,你离起始线太远了,而我能精确到离起始线135厘米。”
当月,产品售出100套,覆盖郑州、嘉兴、长春、北京等4个城市,每套售价2万元。“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驾校。”
◆ “驾陪君”App
目前,左光并未大规模布局。“本地化工程一定要做踏实了,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于是,团队全部扑上去做本地化事情,包括传授教化方法、车型、评判标准等。“比如学员开得太快了,北京这边的语音提示是:请轻压离合掌握车速。而‘太快了,慢点’可不可以?”
未来,左光希望做到自主定制。“不但是方言(如北京话、粤语、河南话)的不同,还有提示内容的不同。乃至,驾校用到的图片、语音都是自己的。”
此外,左光希望通过摄像头直播学员,监管驾校。“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儿女学车了。”
采访末了,左光说:“欢迎你在晚上12点往后来我们公司,那时还是灯火通明。”
/The End/
编辑 薛 婷 校正 汪 晨
如有宣布需求,或需转载、市场合作
请加pencil-news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