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事宜是,今年4月前两周,海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占比达50.39%,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换句话说,新能源车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买燃油车者已经是少数群体。
这意味着,新势力的造车大门将彻底关闭,汽车电动化上半场格局会愈发明朗,行业马太效应增强。而智能化,也成为了海内车企下一赛段的较劲场。
这是互联网造车势力的机遇,也是全新汽车家当格局塑造、智能供应链崛起的机会。正如电动化浪潮中杀出了宁德时期这样的电池巨子,智能化温床也孕育了一批新兴的科技创业公司。

比如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领域,就涌现了地平线与芯驰科技这样的“汽车科技双雄”。前者紧张在智能驾驶领域,与英伟达、英特尔旗下Mobileye等智驾芯片实力玩家争夺市场。
芯驰则在智能座舱领域对标芯片巨子高通。截至去年底,芯驰科技在座舱领域出货量已经超300万片,小有所成。
此前,4月在北京车展上,芯驰发布了新一代智能座舱芯片X9CC,AI算力是上一代芯片的3-5倍,还能支持AI语音大模型本地化上车,直接瞄准高通座舱芯片8295的霸主地位。
在座舱芯片之外,整车掌握类芯片MCU也是芯驰科技的作战主场。北京车展期间,芯驰科技推出的新一代区域掌握器芯片,直接对标英飞凌、瑞萨电子等国际芯片厂商。
目前,芯驰科技全系列产品出货量已经超450万片,覆盖40多款主流车型。换句话说,在智能座舱芯片和区域掌握器芯片的双重能力堆叠下,芯驰不但做中国的高通,更做中国的英飞凌。
01再好的芯片,也不一定适宜所有人
当下,汽车行业形成了“新车发布必言高通8295”的辞吐,仿佛车企不搭载高通这款芯片,用户就无法解锁语音交互、车机屏幕就运转不起来一样。
诚然,高性能座舱芯片对车企的确有相称大吸引力。当车企不断探索AI大模型上车、开拓更多舱内AI运用作为差异化卖点时,拥有30Tops AI算力的高通8295芯片,确实是目前座舱芯片中的标杆产品。
尤其当前车企还未触碰到座舱AI运用的边界时,会天经地义地哀求,舱内CPU能力、AI算力越大越好。
但酷炫功能的开拓基座,也意味着更高昂的本钱。高通8295本就价格不菲,数百美元的价格也成为一道门槛,基本20万元以上车型才有可能搭载。换言之,高通8295很好,但并非所有汽车品牌都包袱得起。
而从乘联会零售数据来看,2024年海内2170万的乘用车销量中,2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三成,而10万-20万元车型占比超一半,是更加主流的价格段位。
在智能化浪潮下,这个价格区间车型的需求无法被忽略,同样须要科技平权。而算力中等、支持语音交互、车机系统操作流畅,就已经能很好知足区间市场车企与用户的需求。
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也不雅观察到,比较行业过去三四年“AI算力越大越好”的论调,行业对AI算力需求有所回撤。“不是所有车都须要最高的GPU能力,15万以下车型用现有产品也能有非常好表现,车企的研发本钱投入可以更具性价比。”
这种性价比赛道,也是国产芯片创业公司的机会所在。
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而言,陈蜀杰也表示,车企不会只选择环球性供应商,至少基于两种平台来开拓产品。这种供应链弹性机制,也给了芯驰之类的国产供应商发展的机会。
针对主流市场需求,芯驰科技此前推出的座舱芯片家族X9系列产品,出货量已经超过300万片,覆盖仪表、IVI、座舱域控、舱泊一体等运用处景。奇瑞、上汽、长安、广汽、北汽、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车企,都搭载了芯驰的产品。
从入门级走向旗舰级的座舱运用,芯驰持续迭代产品。去年芯驰发布的第一代AI座舱芯片X9SP,AI算力达8TOPS,已经从算力指标上超过高通的上一代芯片产品8155。
芯驰X9SP还能够支持车内多模态感知和云端大模型交互,包括车内的用户感情识别、手势交互、智能导航、主动推举、自动天生通话择要等智能化功能均可以流畅实现。
而北京车展上发布的X9CC,是芯驰AI座舱芯片能力的再次进化。
据芯驰科技CTO孙鸣乐先容,芯驰基于X9SP的第一代AI座舱产品,大部分还是要到云端去处理大模型运用,而在X9CC上,“芯驰会考试测验把大模型东西放到本地来做,来加快相应速率。”
光庭科技&Unreal基于芯驰X9SP一芯三屏旗舰版座舱DEMO
根据官方信息,X9CC单芯片可支持运行多达六个独立的系统,包含娱乐导航、液晶仪表、中心网关、智能驾驶、智能车控和信息安全等,能够实现大模型本地+云端稠浊支配。
此外,芯驰更前沿的AI座舱处理器X10也已经在路上。该芯片方案可以对大模型技能架构如Transformer等有更好支持,大模型可以完备实现端侧支配,打造更加千人千面的AI座舱产品。
02MCU:赛道不性感,但同样猖獗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火热谈论下,车辆掌握类芯片MCU赛道显得不那么性感。
雪花虽小,但也藏着足以撼山的能量。过去两年环球性的芯片短缺问题,就集中爆发在MCU领域,一度引起了车企们的集体焦虑。
以往车上的ECU电子部件可以达上千个,但车辆从机器时期走向智能化时期,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便是ECU的逐渐消亡,高性能的MCU产品则扮演着功能多合一的领悟角色。
ECU正在删繁就简,逐渐减化为数百个MCU,MCU进一步集中化,乃至未来的智能车辆架构结局就只剩下一个中心式车辆大脑。这正是电子电气架构从过往分布式走向中心式的演进趋势。
目前车企比较范例的电子电气架构思路是,将整车分为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智驾域、座舱域五个区域。
个中,车身域功能领悟相对成熟,车企会将车门、车窗、车灯等设备的掌握功能领悟在一起,用1颗高性能的MCU芯片替代过往零星和分散的小ECU部件。芯驰科技E3掌握芯片中的E3118\E3119就具备了这个成熟功能,面向车身域控运用。
芯驰科技产品与市场总监张曦桐表示,为了更加减少车辆的线束,一些主机厂还会考虑进一步优化电子电气架构,将五个域中,位置附近、功能附近的功能“合并同类项”。
她进一步举例道,比如在5个功能域的根本上,可能会将动力模块中的VCU、底盘EPB等功能与车身MCU进行领悟。
以特斯拉Model 3的电子电气架构为例,整车就分为了中心打算模块(CCM)、左车身掌握模块(BCM LH)和右车身掌握模块(BCM RH) 三大区域。
这对MCU厂商来说有多个寻衅。一方面是功能的集成,对MCU的性能设计、算力实时性都有更高哀求;另一方面,当车身的功能模块与动力、底盘模块领悟后,全体MCU的功能安全哀求也有更高门槛,量产上车的条件更加苛刻。
芯驰科技CTO孙鸣乐也表示,目前,海内市场对MCU产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比如在区域掌握模块,高性能MCU也会呈现出低、中、高不同层次。而芯驰科技的产品方案,也紧张根据车企整车架组成长趋势来推进。
4月北京车展期间,芯驰就发布了最新一代区域掌握器(ZCU)芯片产品家族,覆盖I/O丰富型、掌握领悟型和打算密集型区域掌握器,分别面向车身掌握、车身+底盘+动力跨域领悟,以及超级动力域控等核心运用处景。
个中,旗舰产品E3650采取ARM Cortex R52+高性能锁步多核集群,将实时性、安全性能大幅提升,且支持虚拟化,片上集成了高达16MB嵌入式非易失落性存储器,具备大容量SRAM和更丰富的外设资源。
当前,英飞凌、瑞萨等国际Tier1也积极朝着这个方向进发。从产品看,芯驰的E3650可以与英飞凌的AURIX TC4x系列、瑞萨的RH850 U2A/B系列MCU直接竞争。
总的来看,芯驰科技推出的MCU芯片产品E3系列,除了用于区域掌握器领域外,还可以用于汽车三电系统(电池BMS、电驱、电控)、智能化(智能驾驶掌握系统、智能座舱)两大领域。
比如在ADAS智能驾驶领域,芯驰E3系列产品组合可以平台化支持入门级前视一体机、行泊一体域掌握器、激光雷达、高阶智驾掌握系统平分歧级别的智驾运用对MCU的需求,目前已有多个项目量产上车。新产品也已得到多个头部主机厂定点,2024年估量出货将达百万片。
在电传动和底盘系统,芯驰的E3系列覆盖了电驱、BMS、DC-DC,主动悬架等核心ECU,并已经实现稳定的量产出货。同时,在须要更高领悟度的超级动力域控和整车运动掌握方面也有所布局。
目前,芯驰科技面向智能驾驶和动力底盘的产品家族,都已经量产出货。区域掌握器部分芯片今年9月也会达到量产状态。芯驰E3系列产品整体出货量已超过150万片。
03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有望出身环球性中国品牌在智能座舱、整车掌握MCU两大种别芯片产品双重驱动下,芯驰科技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如果海内要找一家做MCU的厂商去对标英飞凌的话,只有芯驰。如果海内找一家座舱芯片厂商能够去对标高通的话,我们很自傲,也只有芯驰。”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说道。
显然,在海内车企不断加码智能化确当下,本土供应商每每能够迅速相应车企需求、供应保姆式确当地化支持。
芯驰科技也表示,在开拓速率上,芯驰可以帮助海内车企节省5~6个月的开拓周期,这种速率的条件是芯驰为车企前置了相称多的适配事情,比如信息安全办理方案等。这是国际厂商所不具备的本土做事上风。
其余,芯驰还支持定制化做事,为车企客户打造差异化的办理方案,并以灵偶合作模式为客户降落开拓本钱。
“现在海内竞争很激烈,车企会有很强烈的‘人无我有’差异化需求,这就须要从芯片底层支持客户做客制化特点。国外厂商这方面的做事供应会相对困难些。”芯驰科技产品与市场总监张曦桐说道。
从更宏不雅观角度来看,芯驰这类中国芯片公司的崛起显然不但由于国产替代风潮,更由于海内独特的竞争环境。
当下,海内汽车智能化的竞争激烈程度,在环球来看都是唯一档的。在技能快速变革,车企需求相对明确的环境下,头部芯片公司可以凭借规模出货量、与车企的大量沟通,可以更敏锐地把握市场风向、洞察行业需求。
芯驰科技孙鸣乐表示,芯驰的每一款芯片产品设计,都须要与车企、IP厂商等家当高下游进行深度、多轮磋商,互换技能和产品落地的可行性。芯驰向36氪透露,公司每推出的一款产品,都已经得到了车企干系订单。
换句话说,在竞争最激烈、需求最前沿的市场,海内芯片公司有可能出身环球性品牌。芯驰科技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国版的小高通与小英飞凌,成为中国芯片行业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