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攻守之势异也?中国新能源汽车抢滩欧洲市场_欧洲_新能源

攻守之势异也?中国新能源汽车抢滩欧洲市场_欧洲_新能源

神尊大人 2025-01-15 01:15:25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文|智能相对论

作者|沈浪

攻守之势异也?中国新能源汽车抢滩欧洲市场_欧洲_新能源 攻守之势异也?中国新能源汽车抢滩欧洲市场_欧洲_新能源 科学

百年风雨,世事更迭。

攻守之势异也?中国新能源汽车抢滩欧洲市场_欧洲_新能源 攻守之势异也?中国新能源汽车抢滩欧洲市场_欧洲_新能源 科学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当汽车作为全新的交通工具登上历史的舞台,那时候的我们还沉浸在盲目的封建自足之中,因此错失落了一个时期的浪潮。
自此,在今后的百年韶光内,只管中国奋力直追,但始终在传统的燃油车制造领域掉队于西方国家,受制于他国技能专利。

现如今,独属燃油车的时期逐渐落下帷幕,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成为下一个时期的焦点。
而凭借在新能源汽车家当上的发力,中国车企彷佛又燃起了新一轮的斗志,正不断向环球市场开拓,乃至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汽车的大本营”——欧洲市场。

去年9月,比亚迪将450辆唐EV从广州发往挪威,浅浅试了一波水,反馈不错。
时隔一年,比亚迪召开线上发布会,宣告面向欧洲多国发布三款车型BYD HAN、BYD TANG和BYD ATTO3,分别对应海内的比亚迪唐、比亚迪汉和比亚迪元PLUS,大有全面进入欧洲市场的准备,就连王传福在内的多数比亚迪高层也都出席这次发布会,为之站台,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不足为奇,长城汽车也加紧与埃米尔福莱集团达成计策互助,发布于今年年底在德国市场首发摩卡PHEV和欧拉两款车型,剑指欧洲市场。
更具代表性的,9月13日,上汽旗下的“环球纯电超能跨界车”MG MULAN(外洋命名为MG4 ELECTRIC,“MG FOR ELECTRIC”)在上海海通码头上演了一幕“万车赴欧”的大场面,中国汽车直通欧洲市场。

在造车新势力方面,9月16日,蔚来汽车在匈牙利佩斯州投资培植的蔚来能源欧洲工厂完成首座换电站下线,随后的一系列扎根欧洲本土的布局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
而小鹏汽车依托“直营+授权”的模式,也在稳步推进欧洲市场的计策支配。

中国汽车家当的新旧势力悉数登场,齐聚欧洲市场,卖车、搞基建、开直营店......一系列的动作频频,大有搅动欧洲市场的势头。
而这一场聚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事是否又能为中国汽车家当在欧洲市场打开一个全新的局势?

欧洲市场的「传统势力」

欧洲作为汽车家当的大本营,在环球范围内一贯是各大车企争相盘踞的主要市场。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遍及,欧洲市场也展现出了发达的发展潜力,对新能源汽车的接管程度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发布的数据,2021年,欧洲新能源车的销量约227万辆,是环球除中国外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欧洲新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约为19%。
与之相比拟的,2021年美国的渗透率仅为4.4%,而中国的约为15%。

但是,面对这一弘大的市场,目前能真正瓜分欧洲新能源汽车“蛋糕”的,紧张还是来自欧洲本土汽车工业的「传统势力」。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EU-EVS的数据,今年8月,欧洲14国(挪威、瑞典、芬兰、丹麦、英国、法国、爱尔兰、荷兰、德国、瑞士、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意大利)的新能源汽车(不含插混)销量为41,923辆。

个中,欧洲本土汽车品牌大众以6293辆的月度销量稳稳霸占第一的位置,始终保持着绝对领先的上风。
宝马则因此3257辆的销量位列第二。
纵不雅观欧洲8月新能源车销量前十的榜单,欧洲本土汽车品牌占了6席,占比达到了45.3%,几近一半。

大众、宝马、奔驰、标致等等这些大多有着几十年或是上百年积累的本土汽车品牌是欧洲汽车电动化真正意义的推动者,在推动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同时,也牢牢把握着这个市场的话语权。

只管如此,但时至今日,欧洲新能源汽车家当并非铁板一块,其市场格局早已涌现松动,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的外来品牌蚕食了一部分市场份额,8月发卖前十榜单中特斯拉、起亚、日产、当代的占比为23%,欧洲市场的门户已经被打开。

一名来自德国的汽车从业者透露,现阶段特斯拉代表的某种意义便是行业的风向标,欧洲本土车企都能看得见,上层虽然有这方面的危急意识,但奈何公司体量太大,又长期待在传统燃油车的舒适圈里,想要一时半会儿完备转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是不太现实。

根据数据,特斯拉8月在欧洲市场的销量为3101辆,位居第三,霸占着7%的市场份额,仍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但是,在另一方面,不可忽略的是,在此之前,特斯拉顶峰期间在欧洲市场的占比曾达到20%,如今的下滑趋势同样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随着欧洲本土传统势力的发力,新能源汽车在得以遍及的情形下,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机会浮现,寻衅也相继而来。
对付特斯拉等早期进入欧洲市场的品牌来说,原来霸占的市场份额将不可避免地被稀释,而对付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而言,这正好是进入欧洲市场的窗口期。

“现在大家都盯着特斯拉看,对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家当链发展到什么程度,实际上也还不是完备清楚,中国还有一阵蛰伏期可以连续做布局,闷声发大财......”一名曾在德国奔驰任职的外洋人士表示。

「谨慎」又「窘迫」的中国造车新势力

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向来有着地方独特的需求和偏好。
根据EU-EVS的数据,8月在欧洲市场卖的最好的三款车型分别为大众ID.4、斯柯达ENYAQ和起亚EV6,基本都是属于紧凑的、实用性较强的车型,很受欧洲市场的欢迎。
因此,对付后发的外来汽车品牌比如中国汽车势力来说,稳健的计策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比亚迪从去年开始进入欧洲市场,第一站选择的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遥遥领先的挪威,首款试水的车型为唐EV,这是一款面向当地多孩家庭定制的7座SUV,走实用型路线。
从市场到车型,再到目标客户,比亚迪基本上都是稳扎稳打,稳扎稳打。

更有乃至,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采取租赁模式进入了欧洲市场。
蔚来汽车刚刚宣告,目前仅采纳租赁办法,为欧洲市场供应ET7、ET5以及EL7车款。
而比亚迪在发布新车的同时,也与汽车租赁公司SIXT签署了互助协议,未来将为其供应至少10万辆新能源车以作租赁用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谨慎」是摆上台面的。

但是,稳健的另一壁却是中国汽车品牌的窘迫。
小鹏汽车、蔚来汽车是2020年、2021年先后进入欧洲市场的,根据EU-EVS的数据,2021年小鹏汽车、蔚来汽车在欧洲市场的整年交付量分别为486辆和200辆,发卖区域也仅在挪威、斯德哥尔摩等地,从今年开始才进一步向丹麦、瑞典、荷兰等国家地区扩展。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为了进入欧洲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长期采取比较卑微的铺货模式在推动出口,也便是由海内的车企自费将汽车运往欧洲,交给当地的经销商,卖出一辆结算一辆的钱,无需预支款,将风险和本钱都揽在自己的身上。

在这样的“利他”策略的支持下,欧洲市场的局势是打开了,但是品牌地位却很难抬高。
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在瑞典、荷兰、丹麦和挪威开设了四家直营店,意图在直营模式下来铺设完全的发卖网络和供应链体系,旋转品牌地位。

“这不是一件随意马虎的事情,欧洲的城市分布、人口分布和海内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差别,想在欧洲铺开品牌网络至少要做好10年以上的长期准备吧。
”对付这一点,蔚来汽车或许深有体会。
早在进入挪威市场初期,蔚来汽车就同步启动了换电做事,曾操持于2022年年底前培植20座第二代换电站,但目前也仅有一座换电站在运营。
很显然,蔚来汽车在此之前还是低估了开拓欧洲市场的实际难度。

今年9月17日,蔚来汽车在匈牙利投资培植的蔚来能源欧洲工厂完成首座换电站下线。
本土能源工厂的启动使得蔚来汽车的信心大涨,操持要在接下来两年内在欧洲支配超过1000个换电站,但详细是否又能真正的落地,未可知。

那么,到这里,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软肋实在就已经暴露出来了——作为积累甚少的外来势力,中国车企在欧洲缺少必要的发卖网络和供应链根本,短期内还无法建立起稳定的商业关系,不管是经销商还是大众用户都很难去完备的信赖一个在当地没有根本的商业品牌。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车企想要去和欧洲本土汽车品牌battle技能也好,做事也罢,实在都是不现实的,在市场渠道和生产渠道没有完备建立起来之前,这些都还只是泡影。

根据各大车企公布的信息来看,2022年底将是中国汽车家当一个非常关键的韶光节点,比亚迪、长城汽车、蔚来汽车等都故意在今年进一步推动欧洲市场的开拓,或将形成一次颇具规模的热潮。

但是,在热潮之后,所有的中国车企也将不得不再次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面向欧洲市场的供应链培植、市场发卖体系培植、根本举动步伐做事体系培植等等。
在没有实现这些目标之前,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也只能是小打小闹,无法撼动欧洲本土传统汽车势力的根基。

欧洲市场的打破口

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上,要说赢利还太早,更多的还只是在“陪跑”罢了。
根据EU-EVS的数据,在欧洲8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单上,唯二入选的两个中国品牌为名爵,销量为1952辆,占比3.8%,其次是极星,销量为570辆,占比1.4%。

但是,纵不雅观这两个品牌,都不是纯粹的中国基因。
上汽的名爵带有浓厚的英国血统,而极星原来是瑞典的一家赛车公司,后成为吉利与沃尔沃共同拥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大品牌的成功并非是中国汽车家当正面对线的胜利。

处在这两个品牌之后,其他的中国汽车品牌的销量就呈现出“断崖”局势了。
排名第三的比亚迪销量仅为209辆,红旗为136辆,蔚来汽车为100辆,小鹏汽车更惨,只有39辆。
只管小鹏汽车刚在挪威市场得到“2022年度最有名新车品牌奖”,但是在现实的销量数据面前,这样的奖项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

用脚投票的结果每每是最为现实的。
对付全天下的汽车品牌而言,欧洲市场并非固若金汤,但是欧洲的本土汽车品牌也并非都是软柿子,只管在新能源汽车家当上的布局和进程稍有迟缓,但是中国汽车品牌想要打进去,还是非常困难的。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1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201.5万辆,同比实现翻倍式增长,首次打破了200万辆。
个中,面向亚洲市场的出口量为71.6万辆,位居首位;面向欧洲市场的出口量为52.3万辆,位居第二,占比靠近25%,且比较于2019年、2020年的12.1万辆和17万辆,更是迎来了大幅增长。

同时,根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透露,目前新能源车已经是中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改变了依赖亚洲和非洲等国家的汽车出口局势。
2020年新能源车出口22.3万辆,表现好;2021年新能源车出口58.8万辆,连续持续走强。
2022年1-8月新能源汽车出口59.3万辆,同比增速83%。
个中8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1.7万辆,同比增长52%,新能源车出口连续保持强势增长的良好局势。

只管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打破口还不是很明显,但伴随着源源不断的出口攻势,或许也能期待在汽车家当上“攻守之势异也”的局势吧。

汽车家当的竞争核心是完备的家当链。
一名现居德国的华人汽车从业者表示,实际上当中国成熟的新能源汽车家当链和规模效应有能力冲破欧洲的关税壁垒时,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点。

也便是说,当运载着中国汽车的货轮向欧洲市场靠拢,本日中国汽车品牌打响的「欧洲战事」便有了意义。
现如今,中国汽车的出口路线逐步清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走量,欧洲市场走质,出口的重心正在从东南亚、非洲地区转向欧洲市场,既是市场的转移,也见证中国汽车家当的变革与崛起。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不雅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办法利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场,如有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家当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诲、AR/VR、云打算、开拓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