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便是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由于很小,被形象称为微电子。
天下IC家当为适应技能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其家当构造经历了三次历史变革
第一次变革:20世纪70年代,因此生产为导向的加工制造为主导的IC家当发展的低级阶段。集成电路的主流产品是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标准通用逻辑电路。此期间IC制造商(IDM)在IC市场中充当主角,IC设计还只能作为附属部门而存在,以人工为主,CAD系统仅作为数据处理和图形编程之用,IC设计和半导体工艺密切干系。

第二次变革:20世纪80年代,是IC家当已开始进入以客户为导向的阶段。由于微处理器和PC机的广泛运用和遍及,整机客户对IC提出了高集成度、体积小、可靠性、保密性、系统本钱降落等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新哀求,而IC微细加工技能的进步、软件硬件化以及EDA工具(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发展、PCB设计方法的引入等,使设计抽象化并可以独立于生产工艺而存在,于是一种无生产线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Fabless)或设计部门纷纭建立并迅速发展,带动了标准工艺加工线(Foundry)的崛起。标志性事宜:台湾积体电路公司于1987年景立,为环球第一个Foundry工厂。这一期间,无生产线的IC设计公司(Fabless)与标准工艺加工线(Foundry)相结合的办法开始成为集成电路家当发展的新模式,集成电路的主流产品为微处理器(MPU)、微掌握器(MCU)及专用IC(ASIC)。
第三次变革:20世纪90年代,是IC家当进入“四业分离”的阶段。随着INTERNET的兴起,IC家当跨入以竞争为导向的高等阶段,国际竞争由原来的资源竞争、价格竞争转向人才知识竞争、密集成本竞争。以DRAM为中央来扩大设备投资的竞争办法已成为过去,IC家当构造向高度专业化转化,形成了设计业、制造业、封装业、测试业独立成行的局势。标志性事宜:1990年,美国以Intel为代表,为抗争日本跃居天下半导体榜首之威胁,主动放弃 DRAM市场,大搞CPU,对半导体工业作了重大构造调度,重新夺回天下半导体霸主地位。其影响是使人们认识到,越来越弘大的集成电路家当体系并不有利于全体IC家当发展,“分”才能精,“整合”才成上风。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百度百科并适当进行再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