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周瑞峰 编译
(原材料短缺、运输瓶颈,价格飙升,超负荷的环球经济将加剧通胀 图片来源:《彭博商业周刊》)
一年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环球,各国经济都在抖动,消费者也陷入了惶恐性的买买买。但如今,在环球经济复苏之际,猖獗囤货的却变成了制造业公司。

床垫制造商、汽车制造商、铝箔制造商都在购买比他们须要的更多的质料,以应对商品需求的快速复苏。这种狂热正将供应链推向失落控的边缘。原材料短缺、运输瓶颈,价格飙升。人们不由得担心,超负荷运转的环球经济将加剧通胀。
铜、铁矿石和钢铁,玉米、咖啡、小麦和大豆,木材、半导体、塑料和纸板……全体天下彷佛都处于低谷。美国发动机制造商康明斯公司(Cummins Inc.)董事长兼首席实行官汤姆·莱恩巴格(Tom Linebarger)在一次电话会议上说:“只假如你能说出来的东西,我们都短缺。”
《彭博商业周刊》指出,2021年的大危急与过去的供应中断之间的差异在于它的规模,以及一个事实——每个人都能看出来——目前这场危急还看不到明显的结束。
近几个月来,一系列事宜也冲击大宗商品市场,使情形进一步恶化。今年2月,美国中部地区的低温景象和大规模停电彻底摧毁了能源和石化业务;3月,苏伊士运河发生的一场事件使环球航运受阻;5月,美国最大的输油管道受到黑客攻击而“停摆”,导致汽油价格自2014年以来首次打破每加仑3美元;现如今,印度的大规模的疫情使该国最大的港口也受到了威胁。
中国制造商“停摆”,天下供应链承压
(在杭州的一家工厂里,一名工人正在焊接自行车轮圈 截图来源:《华尔街日报》)
6月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揭橥文章称,在本钱上升的冲击下,一些中国制造商谢绝接管新订单,乃至正在考虑少憩营业,这可能会给环球供应链带来更大压力,并导致更严重的通胀。
原材料价格飙升和工人短缺,使得一些使规模较小的中国制造商陷入困境,个中也包括许多向西方市场发卖产品的厂家。只管不少制造商已将本钱压力转嫁给外洋买家,但一些制造商承压过大,很难将价格提高到足以填补本钱的程度。许多公司正在寻求办理方案,以避免亏损。
5月中旬,广东中山市某厨房透风设备生产商见告客户,由于价格颠簸较大,将停息接管新订单,并敦促客户两周后再进行议价。该公司在给买家的关照中说,自4月份以来,该公司就一贯处于亏损状态,部分缘故原由是金属、玻璃和开关大幅涨价。
中山市一家玻璃厂的老板邢佳亮(音)说,他的公司也无计可施。到目前为止,公司已将价格提高了约5%,但本钱却增长了10%。邢佳亮说,本钱上升的部分缘故原由是中国关闭或限产了一些高污染工厂,包括那些玻璃制造工厂。玻璃制造是能源密集型行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中国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邢佳亮说:“如果原材料本钱连续上涨,我们可能会在一个月旁边停产。”
(MOMAX工厂在深圳的生产线图片来源:《彭博商业周刊》)
郑冬生经营着一家电子产品制造企业MOMAX,生产从手机无线充电器到智能家居等产品。他说,供应瓶颈让他开拓新产品和新市场变得困难。MOMAX的300名员工中有2/3在深圳的一家工厂事情。由于芯片短缺,生产iPhone适配的充电宝的操持不得不推迟。
许多制造商寄希望于推迟订单或减缓生产,以此来度过当前本钱上升的期间,直到大宗商品价格规复正常或环球对消费品的需求降温。随着西方消费者花费纾困资金和疫情期间积攒的储蓄,从自行车到条记本电脑等各种商品订单都猛增。这给环球供应链带来了压力,并推高了原材料价格。
如果原材料价格连续攀升,或者西方市场没有降温,这一策略可能会失落效。在这种情形下,工厂限定生产只会造成更多的商品短缺,进而导致更多的本钱压力。
渣打银行经济学仆人爽(音)表示:“如果本钱压力持续存在,将有更多中国制造商停产,或将本钱压力转嫁给国内外消费者。”他说,后一种选择可能会更常见,由于最近其他亚洲国家爆发了疫情,这让中国生产商在与买家打交道时得到了更强的议价能力。终极结果可能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中国紧张出口市场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美国4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创下2008年以来最大的涨幅。
中国政府也表达了对这种情形的担忧。中国经济重新冠肺炎疫情中强劲复苏,有赖于中国繁忙的制造业。如果制造企业难以盈利,这可能会减缓复苏的脚步。这还可能导致海内通胀水平上升,不利于经济增长。
最近几周,中国官员多次就原材料本钱上升发出警告,包括哀求大宗商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不得操纵市场、奇货可居以及其他可能推高原材料价格的活动。中国官方数据显示,追踪中国制造商关键原材料采购价格的指数5月份升至72.8,为2010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公民银行上海分行最近进行的调查显示,约47%的制造商表示操持在近期调度价格。该行研究部卖力人吕进中在5月份的一份官方刊物中写道,37%的企业表示将对接管新订单持谨慎态度。超过38%的受访者估量原材料价格还会再上涨一个季度。
许多中国工厂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一贯没有足够的工人来知足环球激增的商品需求。东莞亚洲鞋业协会的卖力人表示,今年该地区的许多鞋厂订单激增,但一贯难以招到足够多的工人。他说:“这不仅仅是广东的问题,也是全国的问题。现在的年轻情面愿去送快递,也不愿去工厂上班。”
佛山市一家约700人规模的的铝材加工企业也表示,只管今年将人为上调了10%,但仍有70名工人的缺口。该公司卖力人表示:“显然,这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吸引力还不足。也可能是疫情匆匆使更多工人留在家乡,而不是出去找事情。”
环球共凉热,美国的制造企业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宝马制造工厂,自动机器人正组装一辆SUV 截图来源:路透社)
美国5月制造业活动回升,随着经济的重新开放,曾经被压抑的需求带来了雪花般的订单,但原材料和劳动力的短缺导致未完成的事情堆积如山。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的调查显示,企业及其供应商“仍旧难以知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并指出,“创记录的交货期、关键根本材料短缺、大宗商品涨价和产品运输困难依旧影响着制造业。”
根据ISM的数据,由于工人和零部件短缺造成的人手不敷和短期歇工,仍旧限定着制造业的增长。Plante Moran Financial Advisors的首席投资官吉姆•贝尔德(JimBaird)表示,“强劲的需求是我们乐于见到的,但它也让制造商们疲于搪塞。”
ISM的数据显示,美国5月的制造业活动指数从4月的60.7升至了61.2。该指数高于50表明制造业在扩展,而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为11.9%。
新冠肺炎疫情迫使美国人居家隔离,这使得他们的需求也从做事转向了商品,导致了供应链紧张。病毒也滋扰了制造企业及其供应商,导致各行各业劳动力和原材料短缺。
目前,美国已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接种了新冠疫苗,这使得有关部门可以解除一些对企业的限定。这和大规模财政刺激一样,正在刺激全体经济的需求。但没有迹象表明供应瓶颈正在缓解,纵然对做事业的需求也正在规复。
今年5月份,包括家具、机器、运输设备、电脑和电子产品等16个制造业都报告了增长。只有印刷及其干系行业报告紧缩。
在电脑和电子产品行业,制造企业抱怨供应商表现不佳,并补充说,“需求激增,我们也正在努力招聘员工来跟上需求。”其他行业也涌现了类似的情形。食品、饮料和烟草产品制造商表示,“港口的耽误仍旧影响着库存水平。”金属制品制造企业报告称,他们估量供应链限定“可能要到2021年第四季度或往后”才会得到改进。
一项衡量工厂就业的指标跌至六个月来的最低点。ISM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公司正在招聘或试图招聘员工,但“超过50%的公司表示在招聘方面存在困难。”虽然有近1000万美国人失落业,但劳动力仍旧稀缺。政府帮助的大量失落业补贴、儿童保育问题、担心传染病毒(即便疫苗很随意马虎得到),都被认为是导致员工不出来事情的缘故原由。
工人短缺,以及用于汽车和电子产品生产的半导体等原材料短缺,导致了未完成事情的进几次再三积压。5月,供应商向制造商交货的韶光要比以前长得多,供应商交货指数跃升至78.8。这是1974年4月以来的最高读数,4月份的读数为75。该指数高于50,表明交割放缓。随着限定成分的增加,工厂生产增速降至去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富国银行(Wells Fargo)资深经济学家莎拉•豪斯(Sarah House)说:“这一定会让工厂感到愤怒,由于他们看到了千载难逢的需求激增,但由于工人的原材料的短缺,而无法充分利用这一机会。”
物资短缺还使投入价格(编者注:即生产要素价格)居高不下,加剧了通货膨胀。ISM制造业价格指数徘徊在2008年7月的水准附近,而那时经济正处于大衰退的阵痛之中。
多数经济学家和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认为,通胀上升将是暂时的。但也有人担心,虽然库存低落给企业供应了充分的定价权,但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可能挤压企业利润率。
据《彭博商业周刊》宣布,一项不包括食品和燃料的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4月份较前一个月大幅上涨,创下1982年以来的最大涨幅。美国生产商定价的涨幅是经济学家预期的两倍。除非企业将本钱转嫁给消费者并提高生产率,否则它们的利润率就会受到挤压。
丹尼斯·沃金(Dennis Wolkin)也卷入了这股逆流之中,他的家族经营着一家生产婴儿床床垫的企业,已历经三代人。常日来说,经济扩展有利于婴儿床的发卖。但如果没有泡沫添补物这一关键质料,额外的需求就毫无意义。沃金利用的这种聚氨酯泡沫已经涌现了挤占征象——部分缘故原由是2月份美国南部的寒冷,以及所有公司都在过度囤积质料。
虽然聚氨酯泡沫比疫情前贵了50%,但沃金会购买他所需量的两倍,而不是谢绝新客户的订单。他说:“每一家像我们这样的公司都会超量购买。”在过去,沃金可以在周一订购泡沫,周四就能送货上门。现在,他的供应商不能担保任何东西。显而易见的是,他不可能永久坚持较高的本钱投入,同时仍旧担保质量。沃金说:“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通胀即将到来——在某个时候,你必须把它转嫁出去。”
编译自《华尔街日报》、路透社、《彭博商业周刊》
责编:周琦
本文来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及传播做事。